首页

两个女王调教

时间:2025-05-24 02:50:41 作者:文博会观察:“科技+文化”AI应用场景吸睛 浏览量:95619

  中新网杭州10月23日电(林波)10月23日,“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在日本静冈正式启幕,共展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和日本静冈、东京艺术大学等80多位中日艺术家创作的100余件艺术作品。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启幕现场。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供图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人文渊源深厚。

  浙江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寻幽探胜、赋诗抒情之地。1000多年前的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00多名诗人在游历浙江的过程中,写下了2000多篇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筑就了回响千年的唐诗之路。

  浙江省副省长卢山在视频致辞时表示,参加本次特展的中日艺术家,围绕“山海渡远”主题,用熔铸古今的艺术体裁和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诠释经典诗句的优美韵律、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必将引发中日人民的情感共鸣,促进中日人民的心灵契合,为发展中日友好事业、深化浙静交流合作注入丰沛、持久的正能量。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现场。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供图

  浙江省、静冈县1982年结为友好省县,携手开启了相互交流合作的新篇章。40多年来,两地始终保持紧密的合作联系,共同书写着友好合作的佳话。

  据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陆伟利介绍,2020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和中国美术学院发起了“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已共同举办三届,特别是2022年11月在浙江杭州举办的第三届“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续写了中日两国间千年不尽的“唐诗之路”。

  据介绍,该展览围绕“渡”“鉴”“融”三个核心,以国画、油画、书法、版画、青瓷、雕塑、影像等传统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运用,创作并展出传统与当代相呼应的“新唐诗”,不断拓展东方文化内涵外延。展览同时设置浙江历史经典产业专门展陈。

  以“融”为例,其主要是指向共生的理想,文化的和谐共生与情感、理念的交融,期待通过艺术形式的展陈,推动中日文化在交融互鉴中激活新的力量,在共同的文化愿景构建下开启新时代文化交流的更多可能。

  中式审美趣味的传统笔墨、蕴含古朴文物精粹的唐诗题刻拓片、突破传统笔墨纵情肆意的新型书法、山水古画中的元素转换到虚拟世界后的再造影像风景……这些传统创作与当代新兴艺术作品,带来了文化与视觉的双重感受,也是对展览核心的呼应。

展出作品。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供图

  值得关注的是,展出的展品中有一幅长达16米的唐诗之路诗路地图长卷,其是展览最核心的艺术创作。

  该诗路长卷融诗路文化与地域人文物产于一体,以“唐诗之路上的行走”影像为开启,沿途设置40余件以诗路自然人文为主题的书画创作,带领观众重走唐诗之路现场。地图长卷还在诗路链中镶嵌了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元素,展陈“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影像资料,推动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特别是历史经典产业文化的多元化传播。

  “两国艺术家共绘唐诗之路,绘的是中日深厚的历史人文渊源,绘的是中日文明交流互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希望通过静冈特展,助力中日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浙静友城建设新发展,共同讲好浙江与静冈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故事。”

  据悉,该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静冈福井事务局与静冈县日中友好协议会主办,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媒体支持,展期为10月23日至29日。(完)

【编辑:胡寒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俄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开始20天秋季禁渔

他们还讨论了从这些图谱中获得的启示认为,虽然要完全获取细胞的动态特性并将这些见解扩展到不同群体中仍存在挑战。不过,全球科学家之间的持续合作,将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医疗,并

福州:“触摸”数字古陶瓷

2022年11月,茶山举办二十大精神莞邑百姓宣讲暨“开放麦”分享交流活动,“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镇委宣讲团宣讲员、住建局办事员”胡素婷表示:

呼和浩特构建城市数据产业生态

一则“浙江大学学生宿舍内发现23年前励志纸条”的消息在浙江大学校内论坛上引发热议,并在网上登上热搜。4月8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发现纸条的薛同学。

大连市沙河口区某舞厅发生放火案 致1死3伤

2023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趋于两极化发展。《报告》显示,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年初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32个百分点和0.32个百分点。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4.31%。

“五一”假期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将达176万人次

这是杭州加码企业用工保障力度的代表举措之一。在各地纷纷冲刺一季度“开门红”的背景下,去年GDP刚刚迈入“2万亿元”大关的杭州,当下把做好“人”的工作作为了重要发力点,在做好“留工、接返、招工”保障服务上动作频频。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